海宁市培育“法润海商”品牌 释放行政执法改革效能 | ||||
| ||||
海宁市紧紧围绕我省三个“一号”工程,纵深推进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改革,精准匹配不同市场主体的营商需求和法治供给,培育整体、便民、高效的行政执法服务品牌“法润海商”,构建群众有感、企业有益的营商生态。 一、建设“142”矩阵式营商体系,转“层层传递”为“扁平直通”。 聚焦海宁市时尚产业、泛半导体、装备制造、光伏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命健康、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集群、新兴海工程重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,构建1个指挥“大脑”、4类服务资源、2类惠企站点的“142”基层营商服务矩阵,有效化解经营堵点。 一是建强1个指挥中枢。以镇街综合执法委员会为核心,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和“村社吹哨、队伍报到”机制,标注化建设镇街信息指挥中心,打造“一网统管”的基层营商服务大脑。贯通镇街、中队、村社、网格信息流转渠道,全方面归集一线企业反映诉求,形成企业需求数据库。加强综合执法指挥体系制度化、规范化运行,建立周分析、月问诊、季研判工作机制,充分分析企业需求数据库,精准聚焦企业堵点、痛点,统筹属地资源,提供精准有效的个性化服务。今年以来共收集企业法治需求146项,梳理高频事项需求104项,针对性走访辖区重点企业464家,召开各类研判会议300余次,解答及解决企业问题174起。 二是整合4类服务资源。以镇街一支执法队伍为主体,扩充非执法内设机构、村社及社会组织,形成营商服务团。出台《基层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日常巡查工作规程》,明确正面清单城镇、乡村、工业园区三张巡查清单27个事项,以及职责、流程,实现执法+监管资源1+1〉2的效应。同时出台《“综合查一次”实施方案》《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实施方案》《招投标领域执法协作机制》等规范,通过完善机制协助企业一对一排忧解难。 三是打造2类服务站点。依托“村社吹哨、队伍报到”机制,将执法服务触角由村社、网格进一步向企业延伸。建成46个一体化执法工作站,与社会基层治理中心、联勤警务室集成化运作,由综合执法队、综治中心、公安、村社、网格员等常态入驻,引入调解员、公益律师、老娘舅等资源,为企业员工和周边群众提供信息咨询、矛盾调解等社会生活类服务。在工程、企业周边建设9个惠企服务站,入驻村镇建设办、政务服务中心、执法队伍等,配置行政服务和企业代表两方联络员,就近提供专业指导、政策解读、要素协调等生产经营类服务。两类站点搜集的难点问题通过“村社吹哨、队伍报到”机制移交镇街综合执法委员会会商解决。今年以来,两类服务站点共计现场解答工程运输、危大工程等疑问566个,协调用工欠薪、渣土消纳等矛盾12起。 二、优化“360”全周期服务场景,转“零星离散”为“全程覆盖”。 聚焦小微经济中的主体实体店铺,开发建设“E店通”店铺管理平台,以数字赋能,构建从孵化培育、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“360”全生命周期监管“一件事”场景,以法治手段激活小微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,推动“小店经济”健康发展。 一是优化引导开店落户。指导基层一支队伍通过门头装修审批、巡查发现、营业登记等途径掌握拟开店商户,借助“E店通”,分析店铺地址、经营种类,及以往因选址不合适、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影响经营的数据,提供产业布局、装修防护、审批备案等专业指导服务。店铺落地前指导应具备油烟管道、清洗场所等特定行业选址规划,避免经营者成本损失。准入许可中提供店招设置、装修占道联审联批,精简店面立面图、规划许可等审批材料,拓展容缺受理范围。店铺装修中对不同店铺布局设施专业指导。如硖石中队巡查发现一商户拟开设餐饮店,但选址路段不符合餐饮设置条件,经“E店通”1150家餐饮分布及2984条管理数据分析,联合其他部门提醒引导,协助另租店面,提供餐饮备案、店面装修、油烟净化、燃气设置等一条龙指导。今年以来共为1500余家新开店铺指导服务近2000次。 二是定向赋能小店扎根。市综合执法委员会科学分析“E店通”6类主要行业和7个重点镇街分布数据,汇总乡镇(街道)综合执法委员会梳理的市场需求,统筹谋划小店经济发展路径,出台《海宁市外摆经营规范管理实施细则》。制定市级规划指引方案,首批划设5大主要商圈、6个综合体、46个便民设摊点,明确商圈范围、目标定位、业态布局和发展目标。指导商铺充分利用政策以及所在工人路等商圈功能改造,发展自身特色,吸引客流,真正落地扎根。今年以来,改造提升4处小吃集市,组织20余场广场主题活动,吸引5万多人次参与,其中卡森广场小吃集市辐射带动工人路商业人流增量58%。 三是依法护航长期发展。针对商户长期高质量发展需求和营商堵点,将“E店通”系统贯通监督指挥、停车执法、智慧环卫、犬管+等系统,将小店违法整改和服务管理无缝衔接,打造有呼必应、公平有序、包容审慎的小店发展环境。对越门占道、乱扔垃圾、违法停车等多发性问题,拓展容错执法,首次、轻微违法不予处罚799起,AI抓拍提醒整改违停20964起。依据执法数据,完善公共服务,今年以来增设沿街卫生设施100余处,机动车、非机动车位6230个,店外充电桩46个,营造舒心购物环境。 三、形成“631”分级式执法格局,转“响应指令”为“分类协同”。 为维护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,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,突出生产经营中涉及燃气、电力、消防、危化品、成品油、建筑施工等事项,由市综合执法办牵头,针对不同违法情节实施分级执法,约占60%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整改,约占30%典型案件高效办理,10%以下严重违法重点打击,形成“631”执法保障格局。 一是即查即改轻微违法。围绕巡查中发现的首次、轻微违法行为,以教育为主、整改为重,拓展容错免罚运用范围。坚持推行问题处置必普法、矛盾化解必教育原则,经企业承诺不再违法,指导督促其现场完成整改,依据法律法规实施首违不罚、轻微免罚。将60%的违法教育整改在现场,风险隐患化解在一线,既提高了整改效率,又降低了企业负担。今年以来,已实施免罚、整改安全隐患约1600起,隐患发现率从年初的30.4%下降至9.2%。 二是高效办理典型案件。对30%案情简单、违法事实清楚且当事人自愿认错认罚的典型行政案件,推行“简案快办”。通过建立规范化证据模板,升级远程取证、电子送达等技术手段,在确保案件质量、不减损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下缩减办案环节间隔时间、大幅度提升办案效率。实现一般程序案件48小时内立案,立案后3个工作日内快速办结。 三是严惩震慑严重违法。对10%情节严重、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及安全营商的违法行为,实施特案专办,建立健全案件移送机制,强化行刑衔接,通过专案组、专题会、专项攻坚等形式开展案件集中调查,增强执法警示。其中针对市域洛溪河被倾倒市外渣土的案件,联合多地多部门,追究行政、刑事、公益责任,为近年来打击力度最大案件,查处后同类行为未再发现。 | ||||
![]() ![]() | ||||